


PE机构苦炼“过冬术” LP维权GP自卖自买式退出
尽管PE界人士大都矢口否认“过冬”之说,但是这个冬天对他们来说,“的确有点冷”。
去年底,有LP(基金出资人)打算按初始净值出售1500万中信产业基金三期人民币基金份额,却没人愿接手。“要知道,2011年底这只PE基金曾募资近120亿元(超募20亿元),并得到社保基金的出资。”一位PE人士称。
这仅仅是PE艰难过冬的一个缩影。今年初,一纸银行渠道暂停销售PE产品的通知,更加重了PE募资的难度。而行业数据的不景气,更加显示了国内PE行业持续低迷的无情现状。
清科集团数据显示,由于PE退出回报率(通过项目IPO)屡创新低,2012年共有369只私募股权投资基金(PE)完成募集,同比增幅高达57%,但新基金平均募资金额却大幅下降,整个2012年,369只PE基金募集253.13亿美元,较2011年的388.57亿美元骤降34.9%。
相比募资难,让PE更纠心的,是IPO退出无门正积累上千亿元的“PE不良资产”,一旦无法实现IPO,这些项目将在未来两年基金到期时被折价抛售。
于是,当曾经不差钱的PE变得“很差钱”,当原先PE高投资回报预期难以兑现,一场全民PE热正转变为“PE过冬潮”,而各大PE也在忙不迭地修炼各自的过冬术。
过冬术之一:LP维权术
去年底,在一场PE内部培训会上,上海陆家嘴金融发展有限公司(向黑石集团人民币基金出资20亿元)与上海浦东科技投资有限公司(投资17支股权投资基金)等众多机构的出资人(LP)云集,他们最感兴趣的,是在过冬期间,如何给投资项目准确估值。
培训会间隙,一位机构LP向记者调侃道,他们投资的一家PE基金去年尽管没有实现项目退出,却实现内部收益率(IRR)增长20%。
“想来难以相信。”后来他发现了其中的奥妙,这家PE对所有未上市企业的估值测算均异常“乐观”当投资企业未来12个月存在上市机会,按同行业同规模上市公司市值的8折计算,12个月以后有上市机会的,则按6.5折计算。
这种估值计算方式通常适用在PE高回报阶段。随着PE过冬潮降临,全球大型PE基金都采取保守估值法则,即未来12个月存在上市机会的企业,估值不得超过同行业同规模上市公司市值的0.7倍,12个月以后才有上市机会的不得超过0.55倍。
“如果按照保守估值,这家PE基金去年内部收益率只有7%的增幅。”他心里清楚PE基金“粉饰”净值报告的良苦用心如果没有令LP满意的投资收益(即使尚未兑现),LP就不愿继续履行出资承诺。估值虚高对LP而言,却像是一个美丽的谎言,一旦项目无法实现退出,再好看的估值报告也都是纸上谈兵,损失的都是LP的本金。
该LP人士曾向基金管理人(GP)提出能否改用基金现金回报率(cash return,即LP实际从项目退出分得的本金红利)作为LP履行出资承诺的先决条件,却被GP拒绝。几番沟通,双方达成妥协,将LP出资承诺从原先的按约定时间出资,改成按项目出资。
对上述LP而言,按项目出资的好处,是LP能够先评估投资项目估值提升空间与IPO几率,再考虑是否出钱投资,“这算是LP的自我维权。”
在PE过冬期间,LP维权术忽然遍地“开花”,去年底举行的一次论坛上,北京互信互通信息技术公司、北京博雅立方科技公司、北京老虎宝典科技公司、北京赢推科技有限公司、北京远特科技有限公司等网络企业高管,被一批LP团团围住,后者希望投资,但要自己得先评估项目的IPO(或并购)退出前景,再考虑是否对项目出资。”
由于LP较难深入了解信息网络行业的经营风险,“政府支持力度”往往成为LP判断项目好坏的唯一标准。而上述LP之所以“看好”这些公司,正是因为北京经信委牵头选出的这30家企业,作为网络产业新业态的创新企业重点扶持。而在PE眼里,LP的做法不啻为“外行看热闹”。
“现在只能由着LP。”一位PE人士无奈表示,相比LP天天催着询问项目IPO退出进展,不如让他们评估项目投资价值,“如果是LP自己认可的投资项目,即使投资失败,他们也不能把责任全推给GP。”
去年底,这位PE人士和所有基金出资人签订一份LP自主跟投协议,即LP在承诺履行PE基金出资义务同时,还得到自主跟投权利,如果他们“认可”项目投资价值,可以在基金投资同时再追加投资,GP只收追加投资部分的20%超额利润分红。
“这不符合PE基金的管理章程。但在PE过冬阶段,PE首先要保证LP出资不断供。”他直言,去年,数家PE基金因LP断供差点没法存活。其中一家只好“剑走偏锋”,将多数投资项目整体打包,以7折市值卖给一家夹层投资基金,将所得资金用于项目投资与日常管理;其他也有PE暗中完成“分家”,由合伙人自己招募团队成员,寻找出资人募资。
过冬术之二:GP“另类退出”
面对LP不满GP“财报做秀”,GP同样是一肚子苦水。
一家大型外资PE基金负责人向记者透露,为安抚出资人,去年三季度他们曾向证监会递交两家投资企业的IPO资料,结果发现证监会既没有发来受理函,也没退回IPO资料,一时让他们不知如何向LP解释两个项目IPO最新进展。
不过,他还是庆幸两个项目已摸到IPO的门槛。去年四季度他去美国总部述职时,发现美国PE基金为了赶在年底前有项目退出案例,不惜将内部回报最可观的投资企业股权折价20%-30%出售。他们给出的理由,却是美国财政悬崖事件触发2013年美国高净值群体与大型投资机构所得税率提高,GP站在LP利益考量,需要尽快实现项目退出。
在这种“思路”下,老虎基金宁愿蒙受50%投资浮亏,允许欢聚时代(YY)赶在2012年11月登陆美国纳斯达克。
“这仅仅是冠冕堂皇的说辞。”他直言,在过冬阶段如果没有项目退出案例,未来新PE基金募资将更困难。
相比美国PE同行不惜折价退出,中国PE基金则玩起“自卖自买”的另类退出技俩当自己管理A与B两只基金时,由A基金去收购B基金所投资的项目,以此作为自己在PE过冬期间的“成功退出案例”,为今后募资作铺垫。
尽管这种自卖自买式的另类退出,首先要通过LP们针对利益输送的质疑。在PE过冬期间,LP是最不愿看到GP用自己的钱,给其他LP项目退出“买单”的。